刘光:读李一《开元室序跋集》,品他时故事,观今日人文景观
时常在李一先生的朋友圈中,看到他日常所作的题跋。这些题跋当然是极好的书法作品,但又像是书者的“自语”。潇洒古雅的章草,朴实醇正的文言,这两种带给书者本人文化享受的东西,在不懂草法、不通文言文的读者眼中,瞬间成了两只“拦路虎”。有时我想,如果这些题跋可以出版出来
时常在李一先生的朋友圈中,看到他日常所作的题跋。这些题跋当然是极好的书法作品,但又像是书者的“自语”。潇洒古雅的章草,朴实醇正的文言,这两种带给书者本人文化享受的东西,在不懂草法、不通文言文的读者眼中,瞬间成了两只“拦路虎”。有时我想,如果这些题跋可以出版出来
文章界域,本来是极可弛张的。鲁迅发表的文字,除了小说,我们几乎都把它们归入杂文一类。对于一个思想战士来说,这种归纳,本来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;但从读者方面考虑,分类细一些,当更便于理解和掌握。
写这部《匈奴的干粮》,得益于司马迁《史记·匈奴列传》中的251个字。这251个字讲述的是匈奴少年冒顿的故事,与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的其他列传相比,其故事性更加强烈,人物性格更加鲜明。读之可明显感觉到,这251个字,正如鲁迅评《史记》时所说的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
文章界域,本来是极可弛张的。鲁迅发表的文字,除了小说,我们几乎都把它们归入杂文一类。对于一个思想战士来说,这种归纳,本来没有什么不妥之处;但从读者方面考虑,分类细一些,当更便于理解和掌握。
文章界域,本来是极可弛张的。鲁迅发表的文字,除了小说,我们几乎都把它们归入杂文一类。对于一个思想战士来说,这种归纳,本来没有什么不妥之处;但从读者方面考虑,分类细一些,当更便于理解和掌握。